查看原文
其他

“键盘审判”:压死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

吃果读书 2022-08-23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

网络早就骂死过人。


十多年前,2008年,有一名姓崔的韩国女艺人,崔真实,因为不堪网络霸凌而上吊自杀,由此还催生了韩国“崔真实法”。


“崔真实法”就是网络实名制,要求网上留言时通过身份证确认本人的程序,原来适用于韩国日用户超过20万的网络媒体和30万的门户、视频网站,后来把范围扩大至日用户数量超过10万的所有网站。韩国力图推行网络实名制以使网络暴力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。



然而,14年过去了,网络暴力有增无减,虚拟空间戾气更重,刘学州是中国的“崔真实”。


韩国制定“崔真实法”,网络实名制,依然管不住网络暴力,此后陆续发生网暴受害明星自杀事件。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。自从互联网大众化以来,一直杀气腾腾,戾气深重。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安分守己的好公民,在网络世界里转眼变身成为“暴民”,做出挑战道德底线的“暴行”来?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,网民必读的《乌合之众》


“网络暴民化”的成因,来自网络社会人群的大众心理。大众心理有三大“原罪”:


第一,群体非理性。作为个体,无论其如何聪明绝顶,一旦融入到集体群众之中,其智商、情商及道德水准,无不马上降低为零。在群体心理中,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,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。


《乌合之众》指出,“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”,他们“冲动、急躁、缺乏理性、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、夸大情感”。书中列举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发生的大量事例,论述了群众行为的荒谬和疯狂。


例如著名的“九月惨案”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,巴黎成千上万普通市民几天之内虐杀了关在监狱里的贵族、教士1500多人,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。这些平时里奉公守法、老实本分的伙计、店主和家庭主妇们,无不坚信自己的行为是为祖国杀敌立功的正义行动。


第二,群体无道德。个体在融入群体之后,个人责任感和道德感便趋于消失。群体中的个人不会把行为责任归到自己头上,因为他们不再有个人,只有群体。特别是在网上,“在网络上人们不知道你是一条狗”,在网络上活动的是人的虚拟身份,并不是真实身份,这种匿名性更削弱了个体的道德责任,使得个人向大众卸责。


这样,群体一旦实施暴行就更加肆无忌惮、淋漓尽致。当个体自发形成集体时,唯一的驱动力是情绪,理性说服毫无作用,而煽动群众效果最强烈的情绪就是基于高尚名义的道德愤慨,一旦群众情绪被刺激起来,大众心理在不断的相互暗示、自我催眠中而变得越来越专横、偏执和凶暴。


群体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,自以为真理在手,不容当事人分辨和表白,在运动中享受道义和施暴的双重快感,从而转变为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的“多数人的暴政”。


第三,群体成瘾性。这种大众的快感体验像毒品一样具有成瘾性。一个话题结束之后,大众会不断的寻找下一个“敌人”,寻找新的兴奋点。一如罗素所说:“集体兴奋是一种绝好的麻醉,期间理智、人道主义、甚至自我保存很容易被遗忘;期间残忍的屠杀和英勇的殉难同样是可能的。这种麻醉和其他的麻醉一样,它的快感一旦被体验到,是很难抗拒的,但它后来会导致漠然和厌倦,若要再生产以前的热情,那就需要越来越强烈的刺激。


网民的本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,一盘散沙,其成分是一群孤立的、原子化的个人。他们孤独无助,线下生活中甚至卑微,缺少正常的社会关系,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,也没有特定的、理性的、可达到的目标。

他们只会一味从众,网络围攻咬人,就一窝蜂去撕咬。在群体中的灵魂占上风的,并不是对自由的诉求,而是宣泄的恶欲。

从崔真实,到刘学州,他(她)们不是第一个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安息,天堂里没有网络暴力!



“键盘审判”

压死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

文:先知书店


最近,一个年轻生命“寻亲男孩”刘学州的离去,再次展现了互联网残酷的一面——当媒体放弃职业操守,下场收割流量,为网络暴民“递刀”时,无数大众便会化身“道德审判员”,用语言暴力一刀一刀砍向一个陌生人。

 

许多“网络暴民”凭着零碎的、未经审慎核实过的信息,便对刘学州发起了言语攻击。在他的社交平台评论区,有人说他利用寻亲立人设博同情,有人说他小小年纪心机重,还有人直接谩骂侮辱……毫无疑问“网络暴力成了压死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


在群体施暴带来的畅快感中,甚至没人在乎这是一个被父母抛弃,苦无着落的孩子。



这些年,一再重演的”网暴杀人事件“,正是互联网在技术上一路狂奔,却在人文精神上停滞不前,甚至不断倒退的恶果——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全民,而我们的人文教育,却仍然停留在精英圈层。

于是,大量缺少基本人文精神的群众涌入互联网,让这里天然成为了无良媒体、大V操纵情绪、收割流量的阵地。

这和大革命以前的法国底层社会何其相似——18世纪80年代末,法国底层社会开始盛行一种“八卦文学”的小册子,这种作品投法国底层民众所好,对路易十六、王后和权贵大臣的隐私进行添油加醋、夸大其词、抹黑编造,内容中充斥着对当时上流社会奢靡骄淫的记述,这让民众对路易十六治下的上流社会,越发地嫉妒和仇恨。
           
最终,如托克维尔所预见的,民众对权贵的嫉妒,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。妒火攻心的民众们高举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旗帜,不但攻占了巴士底狱,还将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。

然而,革命没有因为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而停止,革命党内部迅速地分化对抗——雅各宾派砍去了吉伦特派领导人的头颅,“热月革命”又把雅各宾派领导人罗斯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。

原因如出一辙:前者的革命性不够纯粹、彻底。


诚然,旧的秩序存在着种种显而易见的弊端,但是,当越来越多激进的革命者,发动法国的底层民众,寄望于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一个纯洁无瑕的新世界时,人性中更为残忍、自私、贪婪的一面被释放出来,法国变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世界。
 
发端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,是思想史意义上现代世界的开端,此后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三场激进革命,不过是法国大革命的翻版或升级——

少数怀揣“圣化构想”的“知识人”,以抽象空洞的口号裹挟民意,酿成悲剧。因此,罗兰‧斯特龙伯格在书写现代思想史时,书名的副标题直接就定为“1789年至今”。

21世纪的今天,这样的暴力革命或许不会再发生,然而,在互联网世界,同样的命题,同样的叙事正在愈演愈烈。只不过,吹鼓手和乌合之众变了名称。


▌互联网时代的“群雄“与“群众”

伏尔泰曾将那些专门对国王、权贵的隐私进行添油加醋的潦倒文人称之为“文学贱民”,而在互联网时代,许多收割流量的“大V”、“网红”、自媒体像极了他们的传人。
 
趋炎附势、收割流量的自媒体和大V们,他们深谙人性和流量密码,一边利用大众喜欢窥私、妒嫉、幸灾乐祸等阴暗心理,一边利用互联网技术,将民众玩弄于股掌之中:
 
当”名人”、“大厂” 大红大紫时,他们不吝肉麻的赞美;有朝一日对方走下坡路时,第一时间落井下石的,也是他们。
 
这些人像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“群雄”——六神磊磊说,“喝彩的也是他们、心跳的也是他们,疑神疑鬼的也是他们,大惊小怪的也是他们,怒骂猛打的也是他们,拉稀跑路的也是他们”。

一句话,本事不大,戏份挺多,但不是大声叫好,就是大声叫骂;吃相也极度难看,无丝毫的独立精神可言,公义、爱国,只是他们博取流量的道具。

有“群雄”,自然有被他们收割的“群众”。
 
法国大革命后期,被“革命盟友”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,临刑前曾高呼:“自由,自由,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!

今天,技术互联网的便捷性、开放性,以及大V、媒体的情绪操纵,让大众更容易借“自由”、“正义”之名,行网络暴力之实。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愤怒的“吃瓜群众”,于是,痛打落水狗,墙倒众人推的戏码重复上演。
 
众口铄金之下,无数人化身“大法官”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道德审判。

在信息极度不对称,甚至信息管道被选择性关闭与开放的情况下,互联网上的道德审判,不仅是对法治精神的破坏,更会让人们陷入一种“正义的错觉”——自己是绝对正义的,被审判的人是绝对罪恶的。
 
因此,互联网世界,关注公共议题,追求公平与正义是每个现代人最起码的责任,但时时警惕丑态百出的“群雄”与被操控的“群众”,则是一种美德。


▌互联网世界,更需要“大胆的怀疑,小心的求证”

在互联网世界,很多信息存在断章取义的剪接或歪曲,因为这么做的成本非常低,代价非常小;还有很多信息,是信息管道控制者故意让我们知道的。因此,在互联网世界,反倒比任何时候都需要“大胆怀疑,小心求证”的精神。
 
即便信息为真,又有谁敢说自己是义人?技术的互联网如果离开“尊重隐私、重视逻辑、止于至善”等人文精神,互联网世界将会重演法国大革命的悲剧:先是“顶流”被道德审判、社死;然后是名人,最后可能就轮到普通人。
 
鲁迅当年在作品中谴责的“人血馒头”,在人文精神缺失的互联网世界,变成了各种型号的“流量与瓜”;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“看客”,在互联网世界,变成了毫无价值操守的流量收割机,以及热衷于以“赞评转”或躲在暗处进行道德审判的吃瓜群众。
 
互联网很容易让人用情绪宣泄,来掩盖掉真正的问题;用站队,来代替明亮的对话和严肃的思考;用简单粗暴的批判,替代批判性思维。

当然,这里不是批判互联网,犹如我们不能批评法国大革命期间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的口号,因为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技术革命,而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的普适价值。
 
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每一个价值都没有错,但放在一起追求时,就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冲突——因为人类不是天使,不可能同时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。
 
与之相似,在互联网世界,实际上有两种面相:技术的互联网与人文的互联网。技术的互联网我们已经很熟悉了,但什么是人文的互联网呢?
 
《人文的互联网》作者徐贲老师在书中指出:“人文的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考。” 

“互联网对每位个体使用者都有重要的当下政治、社会和文化意义。如果没有人,或者不是为了人,技术或媒介都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。”


▌技术的互联网过了头,人文的互联网很缺失

技术的互联网是单向度的、看得见的一路向前——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,互联网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,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;而人文的互联网是看不见的,互联网上的人文精神常滞后于现实的道德与伦理;

技术的互联网被各种各样的”增长、效率”所裹挟,而人文的互联网,却被技术的互联网淹没,直到被集体性的选择遗忘。
 
我们最大的问题,恰恰是技术的互联网过了头,人文的互联网严重缺失。其结果是,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——这恰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——不仅没有提升,反倒扼杀。

过去几十年,社会层面的人文启蒙刚有起色,而互联网世界人文精神的缺失,不仅在吞噬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艰难形成的些许共识,而且早晚会沿着法国大革命式的历史叙事,波及现实中的你我他。
 
因此,徐贲老师这本《人文的互联网》就显得更加重要。在“技术神话““网络大革命”的时代,这本书很可能是严肃思考“人文的互联网”——这一被严重低估的大问题的首部作品。

我们正深受其害的“网络暴力“、”认知浅薄”等问题,其实只是“人文的互联网”缺失所显现的冰山一角。

这一问题到底有多重要?徐贲老师在书中开宗明义写道:
 
“我不是一个技术控,相比起技术的互联网,我更关心的是人文的互联网。因为人文的互联网所展现的现象和行为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问题:历史、政治、社会、心理、认知、道德、价值观。”

“人文互联网”的价值在于:“它能让我们用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方式,重新思考人的思维、记忆、理解力、想象、审美、知识好奇、价值判断。”


▌互联网时代,我们的知识、思维与价值体系亟需更新

互联网时代有三大“怕”:和不关注现实的人聊历史,与缺乏历史素养的人讨论未来,以及听不具备哲学家气质的人讲大道理。

难能可贵的是,徐贲老师并不是讲一大堆空泛的理论和道理,也没有和技术精英聊未来,而是从人文的视角,一边回到历史纵深,一边紧扣技术前沿,重新思考我们正在遭遇的种种危机:

读写障碍、机器时代的情感、智力危机、公共精神的崩坏、批判性思维的陷阱,等等。

这些问题,不专属于某一个阶层或群体,而是每个人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,或虽意识到却一直在逃避。因此,阅读《人文的互联网》,实质是解决互联网时代,我们如何更新知识、思维与价值体系的大问题的开始。
 
当然,能驾驭如此重要、专业而又跨学科问题的,绝非庸俗之辈。徐贲老师,这个对国内很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陌生的名字,却被许纪霖教授称赞为“既是文学的、又是历史的、哲学的、社会学的、法学的:一种纯粹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”。
 
许纪霖老师对徐贲的评价,更多偏向他的学问与独立精神。但事实上,能写好《人文的互联网》《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》等作品,除了学问,还需要有对技术驱动的新时代,以及对中国独有的问题意识的感知能力。

这种能力,仅有渊博的学问是堆砌不出来的,还需要一个人独特的经历与人生体验。

1950年,徐贲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之家。尽管生于革命年代,成长于动荡的岁月,他的文字却如绅士一般渊博、克制,既厚重,又与时俱进。

他关注的问题,既有公共性,却又关乎每个人;他的思考,既有国际视野,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;既有人文关怀,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剧变的时代…… 

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、海量的中外经典阅读,镌刻出徐贲的眼界和思考,也奠定了他后来的写作命题——人文、思想和启蒙。

过去几十年,社会层面的人文启蒙刚有起色,但现代公共训练的中断,不仅在吞噬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艰难形成的些许共识,而且早晚会波及现实中的你我他。

因此,洞悉我们正在遭遇的危机,以及关乎每个人的重要问题,都不可不读徐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,他的作品在中文界极难出版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收藏《人文的互联网》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徐贲老师几十年写作的集萃——“人文思想启蒙”六书)。



延伸阅读:

哲学家眼中的九种愚人

叔本华:人生的三种境界

信仰:人类道德底线的维系者

道德要的是“底线”,而不是“高度”

人生真正的悲剧,是成年人害怕光明

加缪: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型

每种残忍本能的背后,都是心理的缺失

徐贲,一个“问题型学者”的人文思想启蒙

灾难来临时,请不要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

维特根斯坦:我们总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真相

任何专制体制下,都必然盛行严酷的道德法庭

亲爱的书友,由于微信改版,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,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。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,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,同时建议给“吃果读书”添加一个“星标”。
▼更多好书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